民间慈善不是梦 (再谈爱心互助协会)
茅于轼先生近日撰文称:“慈善是留给民间做的事业。”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自己所在的爱心互助群248名普通群友近3年来对山区孩子的助学行为,感到茅老先生的看法和期望似乎正在深圳得到实践,令人欣慰。的确,在深圳,很多普普通通的人都在默默助人、互助,普通市民在身体力行地做慈善,民间社会慈善日渐成熟。笔者所在的爱心互助群近3年来共支助了210个贫困山区的孩子读书。据笔者了解,群友们并非高收入阶层,大部分是工薪阶层,有的还只是家庭主妇,也有月收入仅2000多元的“80后”打工一族,为此群里特推出了“5+1助学模式”,即由5个群友每人每个月出20元支助一个小孩读书,好多收入不高的群友参加了这一助学模式。也有的群友一个人就支助2到3个孩子读书,时间是一直支助到小孩读完初中为止。而其中的联系等工作都是群友们利用空闲时间来完成的,这个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十分繁琐,但大家自觉联合,各尽所能,无私奉献爱心,令笔者十分感动。如果中间有人因各种原因中断支助,为了不影响和伤害被支助的孩子,爱心论坛会暂时利用论坛基金补上,一般很快会有群友介绍其他新人接过爱心的接力棒,所以从未发生过脱捐的事。而所谓的基金也是由群友逢年过节时的捐献,加上每次聚会和聚餐时,大家AA制,一般群友会多给或给整数,这样剩下来的钱就积少成多,作为爱心互助论坛的基金。
的确,作为移民城市,深圳的移民们确实有自发自愿交往和联合的内在需要,这使得深圳具备了萌生公民社会的得天独厚的先天有利条件。30年来,我们见证了深圳民间社会的蓬勃发展,今天自强、自主、自立的移民正预示着明天的公民。各种迹象显示,深圳人的参与意识、互助意识、市民意识正不断形成,人们对自己和城市的认同和定位也日趋一致。
值得庆幸的是,在民间社会萌生和发展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能从旁助推,比如前不久由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主办,由社会众多部门和团体协办,诸多媒体支持的深圳市第二届公益大赛就是最好的佐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行善、助人一定会慢慢成为每一个深圳人的习惯。
国庆前有朋友在“深圳之窗”网站看到从人民网转帖的笔者不久前在本专栏撰写的《深圳公民社会正在萌生》一文,第一时间告诉笔者,且说下面有网友回应就三个字:“做梦呢”。说实话,笔者并非喜欢造梦的人,笔者正是基于对这一群最普通深圳人的了解,基于近20年来对深圳社会的观察、了解和研究,而写出这样的评论文章。诸如爱心互助论坛这种完全自发性的互助和爱心群体,不正是深圳民间社会生长的雏形和缩影么?这种自发性的民间群体及其助学行动,不就是真实的慈善行动么?这不正标志着深圳公民社会的萌生么?
爱心互助群的群友们以及其他充满爱心的深圳移民们多年来所做的一切,可不是好莱坞的“盗梦空间”,而是真实版的深圳和深圳人。 感情真挚,文笔流畅,难得一见的佳作…… 蝶满天MM辛苦了3bc :victory: :hug: 蝶满天MM辛苦了3bc 3bc 俺今天买了一份晶报,看到了这篇大作,...俺在转载的时候 特意将 爱心互助群旁边加了 www.aixinhuzhu.com ,方便更多读者来爱心互助...
以后要经常关注晶报,关注 蝶满天的大作.... 有梦想才有念想啊。
[ 本帖最后由 长安回望 于 2010-10-13 15:48 编辑 ] 希望能多看到这样的优秀文章。-a12 只有窗户了....
蝶满天MM辛苦了..3bc 3bc 谢谢蝶满天MM对爱心互助协会的推崇3bc :handshake :handshake
3bc :lol自己先坐沙发 见今日 《晶报》
页:
[1]